为推动《关于支持北京纪录片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》(简称“京九条”)落地落实,以精品创作“北京模式”和北京纪录片“四项工程”引领首都纪录片创新创优, 1月5日,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组织召开第四季度优秀纪录片评审会暨“京味纪录片”专家研讨会,组织业内专家对申报作品进行集中评审,并对“京味纪录片”历史沿革、流派特色、典型作品、时代新意进行梳理分析,共商创作发展路径。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胡智锋,中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、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,中广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、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,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会长陈大立,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李智,首都纪录片发展协会代表及宣传管理处有关同志参加会议。
第四季度北京纪录片质量高、亮点多、视野广
与会专家集中审看了40部申报作品,并对第四季度北京纪录片创作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研讨及评审推荐。专家一致认为,北京局纪录片管理思路清晰,引领服务成效明显,本季度优秀纪录片精品数量明显增加,题材更加广泛,北京特色更加突出,呈现四大特点:
一是赓续红色血脉,用纪实影像传承红色基因。《功勋之国家先锋》《百年协和》《追光者2:奋斗的青春》等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,颂扬红色精神,获得专家一致好评。《功勋之国家先锋》颂扬了获得“共和国勋章”的八位功勋人物的模范精神;《百年协和》以北京协和医院为切入点,再现了百年来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;《追光者2:奋斗的青春》展现了青年党员拼搏奋斗的精神光芒。
二是喜迎北京冬奥,用影像记录双奥之城魅力。北京冬奥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入压线冲刺阶段,一批优秀纪录片展示了北京“双奥之城”整装待发为世界呈现冬奥盛会的自信面貌。《冬奥场馆的科技力量》《冬奥场馆“绿色”行》从场馆建设角度,诠释了北京冬奥科技办奥的新意和绿色办奥的理念;《常石磊与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》从常石磊为北京冬奥创作音乐为切入点,展现中国人对“双奥之城”的热爱。
三是小切口、大主题,用纪录片定格百姓美好生活。既有反映青少年成长奋斗的《迎篮而上的女孩》;又有展现对我国乃至世界医药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《共和国医者》,发挥纪录片“国家相册”的作用,讲好人物故事,为伟大人民立传。另外,《最美中国》《了不起的店铺》《江湖菜馆2》等作品,关注烟火气、接地气的百姓生活,用纪录片记录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四是深挖文化价值,展现京城京韵的时代魅力。《紫禁城》《鼓楼前》《运河说》、《北京考古百年》等作品深入挖掘首都文化资源,诠释古都文化、红色文化、京味文化、创新文化,展现了北京历史文化内涵和新时代京城京韵。
专家共商“京味纪录片”创作发展路径
近年来,北京涌现了一批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征的纪录片,展现了北京作为全国纪录片资源重镇的整体水准。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北京纪录片高质量发展,赋予“京味纪录片”更丰厚的时代内涵,与会专家从四个维度对北京纪录片流派特色、历史沿革、典型作品、时代新意进行梳理分析,为“京味纪录片”发展路径献言献策:一是谁抓好领军人物,为北京纪录片培养优秀人才,承上启下;二抓实代表作品,持续推动“京味纪录片”精品创作;三是抓牢风格特质,突出北京地域文化特质,阐释古都文化、京城京韵的时代魅力;四是抓准发展方向,构建纪实产业北京发展新模式。
引领国际传播,打造对外交流“国家名片”
为加快推动国产纪录片“走出去”,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好中华文化,展示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,在中宣部、国家广电总局的指导下,我局建立创作规划、推优评奖、宣推扶持、人才培养等全链条、全方位的激励机制,引领首都纪录片人加强国际传播类纪录片创作生产。第四季度,经过专家评议,评审出《这里是中国——西藏篇》《百年巨匠——吴冠中》《我的时代和我第二季》等作品向总局推荐,从历史文化、传统艺术、时代杰出人物等角度,用纪录片对外讲好中国故事、传递好中国声音。